|
活动屏风从古至今<四>唐代诗僧无闷曾写过一首《寒林石屏风》,末两句说:
本向他山求得石,却于石上看他山。
石从山中来,山在石上现,这种相互映照的情趣实在是令人玩味无穷。
但一般而言活动屏风总是采用轻质材料,即便倒下也不会伤人,南齐萧铿在和别人闲谈时,左右不慎碰了楠榴屏风,倒下来压了他的背,才十来岁的萧铿就跟没事人一样,照样谈笑风生。
而魏文帝宠妃薛夜来就有点倒霉,大半夜被皇帝召幸,一时兴奋走太快,撞上了透明的琉璃屏风,顿时鲜血直流,结果红彤彤的“晓霞妆”反而更惹人怜。
其实当时个别人对于视觉上通透的屏风,确实会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,这和现代商场有人不小心撞上玻璃门,以后留下心理阴影是一样一样的。
晋武帝时大臣武秋的心理就很脆弱,坐在皇帝身边,老是不停回头看着身边的“云母幌”,武帝奇怪问他,他说:“北窗琉璃屏风,实密似疏。”(我也知道挺厚实,但就是看着单薄透风)
明代摹本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添加的“龟甲屏”,显然更多出于唐寅的艺术想象。
其实这种镶嵌方式的屏风至少从汉初就已出现,汉武帝造神明台,就在台上装饰有“杂玉龟甲屏”。
唐宋时期螺钿屏风时常出现,并且衍生出了小型的枕屏和桌屏,南宋末年有个叫王茂悦的人,为了确保自己官运亨通,从福建市舶一职归来后,向权臣贾似道献上了“螺钿卓面屏风”十副,上边还“图贾相盛事十项”,末尾写上一段赞语,蟋蟀宰相大喜,每次宴请宾客,都要拿出来炫耀一番。
后期的活动屏风也更多地镶嵌玻璃,并出现了大量的镂雕或金粉妆饰,总之与明清时期的世俗审美是大体一致的。
元代的嵌螺钿单扇桌屏,已经很有明清的风格了
单扇式的活动屏风早在战汉就已在一定范围普及,淮南子上就说到过用于磨墨挡风的砚屏,一千多年之后这类精致小巧的案头摆设又重回斗室与厅堂,成为了文人与豪富把玩炫耀之物。
明清时期砚屏、桌屏和炕屏大量出现,往往带有细加雕琢的木框(檀木居多),底座与屏板可快速拆分或拼合,屏面可方可圆,通常还带玻璃。
红楼梦中贾蓉专门要向王熙凤借来炕屏在客人面前显摆,而凤姐的话里也多少有些舍不得,可见在当时也是珍罕之物,到了晚明甚至出现了直接上墙的所谓“挂屏”,也就是清朝的条屏,还有当今的活动屏风那真的是一点挡风作用也没有,纯粹是一种摆设。 上一篇活动隔断墙使用自如
下一篇活动屏风从古至今<三>
文章分类:
行业资讯
|